《虐殺器官》動畫電影是伊藤計劃2007年完成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成,2017年上映。我因為看了這部精彩的大眾文學作品,所以相當期待這部動畫,可惜看了之後覺得失望。
早逝的天才作家伊藤計劃2007年創作《虐殺器官》小說,故事敘述911恐怖攻擊(2001年)之後的世界。一般科幻小說通常著墨於未來世界的科技想像,或許片面的涉及一些社會制度。
但是《虐殺器官》中對未來世界的投射,科技的想像滿足觀眾獵奇的心態,包括生物科技的應用︰侵入鞘、飛越大陸時乘坐的噴射機、鳥腳代步機,都由人工肌肉緊緊包覆製作;奈米機械植入腦部遮蓋痛楚的「痛覺遮蓋技術」,讓戰鬥員只感知到「疼痛的存在」但感受不到「痛楚的質感」;奈米鍍膜讓衣服與裝備融入環境達到匿蹤的效果;特殊內衣可以回收汗水再還原成水份注入體內;奈米薄膜讓視網膜呈現戰鬥資訊的副現實等。
除了科技之外,還描述未來各國政府開始以提升社會安全為由,全面監管人民資訊,從指紋、視網膜、腦波到臉紋等醫療紀錄,都被存放入安全伺服器中,全體來到了一個將隱私與個體自主權交予政府以換得身家安全的時代。虛擬貨幣全面取代實體貨幣,戰爭變成一項業務可以委外,重建一個國家可以外包等。《虐殺器官》不只是科技元素的單向發展,更有社會制度變面向的建構,形成立體的未來世界。
《虐殺器官》電影在伊藤計畫架構的科幻世界,在視覺的呈現,動作的設計與戰鬥風格表現等,都強化了小說文本表現形式的不足。但電影版就僅止於這個優點,其他幾乎不足取。
人物鋪陳的單薄
小說基本上是以主角薛帕德上尉的視角在敘述,所以讀者對主角的心理變化能了解得比動畫詳細得多。主角在原著中幾次回憶起他的母親,這些部分動畫全部砍掉了。此外,艾力克斯的死,電影中他因為情緒異常而死於任務現場,原著中的他則是在任務結束回國後自殺,還有這個角色作為天主教徒與殺人者的拉扯等,這些都是影響主角薛帕德上尉後來想法轉變的關鍵。可是很可惜電影中完全沒有呈現,讓主角到結尾的轉變失去說服力。
但相對於主角的刻劃薄弱,反派約翰保羅,被政府賦予正當性的屠夫,因為一場恐怖攻擊而改變一生,還有他依據喬姆斯基的語言學流派衍生的「屠殺文法」論點,具備虐殺能力的器官,不是肌肉發達的四肢,而是身為無形物的語言,找出暴動與亂政發生前,人與人之間語言的相關性,統計成的「屠殺文法」,透過抑制利他精神與自體良知,造成就像是從未發展到後期關係複雜的賽局理論那樣的情形,使所有人產生渴望自私活下去的意念,進而引爆各國的內戰屠殺。這部分動畫倒說的很清楚。
對白的冗長無味
小說裡面所有角色都是知識份子,他們會對一個話題延伸到非常遠,將簡單的一個杯子都可以談到「何謂正義?」。對白也分為兩種:話梗和討論。前者可見伊藤計劃擁有的「龐大數據庫」,包含大量的電影、小說和歷史人物;後者則展現出伊藤計劃的博學和思想的深遠,雖然對劇情其實沒有實質的作用,但用來帶出不同人物的價值觀是十分成功的。
但是到電影中,一樣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討論這些議題,讓整部電影顯得沉悶冗長,讓觀眾的腦勺像開了一朵紅花,頭蓋骨的內部暴露在空氣中。好的電影要用畫面說故事,而不是用人物敘述說故事。
番茄醬灑得不夠多
「小女孩看起來就像是夢遊仙境的愛麗絲,一心想要進入深藏在輪胎痕中的神奇國度。她的後腦勺像開了一朵紅花,頭蓋骨的內部就暴露在空氣中。距離不到十呎處,有個少年橫躺在地。子彈從少年的背部進入身體,在體內彈跳了一陣,最後從肚臍附近飛出體外。他的腹部開了一個大洞,腸子從腹腔掉出來。兩個小時前下了一場雨,經過雨洗,腸子呈現閃亮的粉紅色。少年的雙脣微開,露出了可愛的門牙,彷彿有什麼話沒有說出口。」這是原著對死者國度的描述,殘忍冷酷,華麗鬼魅,令人不寒而慄。
電影中對於屍首不全的死者、槍擊暴頭的孩童等畫面,番茄醬又灑得不夠多。電影作為一種最容易以視覺風格表現的媒材,竟然比不上小說給人的震攝力。
電影改編小說誠然不易,《虐殺器官》小說愈是精彩,電影就愈是不堪了。根據新聞報導我欣極為賞的韓國導演朴贊郁將執導真人版《虐殺器官》,讓人非常非常期待。
留言列表